[TL][ZZ]第三次软件危机

转载自 TopLanguage pongba@googlegroups.com

The major cause of the software crisis is that the machines have
become several orders of magnitude more powerful! To put it quite
bluntly: as long as there were no machines, programming was no problem
at all; when we had a few weak computers, programming became a mild
problem, and now we have gigantic computers, programming has become an
equally gigantic problem.

造成软件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正在呈指数级地增长!说的简单些:在没有计算机的时候,编程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当一些计算能力较弱的计
算机出现时,编程成了一个中等难度的问题,而现在,我们拥有了计算能力超绝的计算机,编程就变为了一个同样复杂的问题。
– Edsger Dijkstra, 1972年图灵奖获奖感言

 

●第一次软件危机 (60年代~70年代)
这个时期主要的软件开发方式是使用机器语言或者汇编语言在特定的机器上进行软件的设计与编写。此时的软件规模较小,也不需要使用系统化的软件开发方法,
基本上是个人设计编码、个人操作使用的模式。这个时代的程序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依赖特定的机器,程序员必须根据所使用的计算机的硬件特性编写特定的程
序。
然而从60年代中期开始,大容量、高速度计算机问世,程序设计的复杂度也随之增长。1968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计算机科学家在联邦德国召开国际会
议,第一次讨论软件危机问题,并正式提出“软件工程”一词,从此一门新兴的工程学科——软件工程学——为研究和克服软件危机应运而生,“软件危机”的概
念也是在那次会议上由F. L. Bauer提出的。
当时业界最迫切的需求是需要在不损失性能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抽象性”和“可移植性”。此时,比汇编和机器语言更高级的语言相聚诞生,典型的代表莫过于
C语言(1972年)。C语言让程序员能让程序员编写的代码在没有或只有较少机器相关性的同时又有不输于汇编语言的性能,而且丰富的语言特性也使得编程
难度大大降低,成功的解决了“抽象性”和“可移植性”的问题。
●第二次软件危机(80年代~90年代)
这次危机可以归因于软件复杂性的进一步增长。这个时候的大规模软件常常由数百万行代码组成,有数以百计的程序员参与其中,怎样高效、可靠的构造和维护这
样规模的软件成为了一个新的难题。著名的《人月神话》中提及,IBM公司开发的OS/360系统共有4000多个模块,约100万条指令,投入5000
人年,耗资数亿美元,结果还是延期交付。在交付使用后的系统中仍发现大量(2000个以上)的错误。
这时候人们典型需求的是更好的“可组合性”(Composability)、“可延展性”(Malleability)以及“可维护
性”(Maintainability)。程序的性能已经不是一个大问题了,因为摩尔定律能帮你搞定它(70年代编写的C程序仍然能在现在的计算机上运
行,而且它还更快!)。为了解决这次危机,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C++、C#、Java等)诞生了,更好的软件工程方法(设计模式、重构、测试、需求分
析等等)诞生了,而程序员们也越来越不需要知道硬件是怎么工作的了。软件和硬件的界限越来越牢固,Java编写的代码能在任何JVM支持的平台上运行,
程序员也非常乐于享受这样的便利。
●第三次软件危机(2005年至今)
兄弟们,“免费的午餐已经结束了”。
摩尔定律在串行机器上宣告失效,多核时代正式来临!
这个时候怎样在多核平台上仍然能保持性能的持续增长就成为了这一次软件危机的核心。并行编程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新的技术难题,现阶段想要高效的利用这
些多核平台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就必须对计算机的硬件有较深入的理解,而广大程序员却更喜欢能有一些更加便利的编程模型(也许是一门新的语言、也许是新的
编程模型)来简单高效地进行并行编程。我们正处在这次危机的开端,前路满是荆棘。但是只要有问题,就会有机会。多核时代,你们的机会在哪里呢?

Guancheng Chen
Twitter @guancheng
Blog: http://www.parallellabs.com

此条目发表在网摘, 网络分类目录,贴了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